经天纬地显身手 孜孜以求见精神——【专访】2022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奖团队

新闻来源:华体会hth·(体育)(中国)官方网站发布时间:2023-04-23浏览次数:412

文章来源:华体会hth·(体育)(中国)官方网站校报第四期 2022年11月21日


1606所院校(校区)、54257支参赛队伍,报名人数超过16万,怎样的比赛才能有如此的魅力?看看专业人士精妙而形象的描述“数学精髓何处寻,纷纭世界建模型。描摹万象之神韵,识破玄机算古今。岂是空文无时效,能生妙策济苍生。经天纬地显身手,七十二行任纵横。”

2022年,这场强者云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,华体会体育hth首页理工学部由徐鹏老师指导的徐宏飞、严子燕、谭兴宇小组荣获全国二等奖,蒋家珅、舒从伟、王汝康小组荣获湖北省二等奖;李容星老师指导的宋迅、汪浪、邓道焜、陈雯君、欧阳钿、刘青荣荣获湖北省三等奖。

艰辛是成功的保证

数学建模竞赛突破了严肃封闭的传统竞赛模式,由三名大学生组队,在74小时内共同完成篇论文,从审题、定题、讨论、调整以及最后的论文撰写,这无疑是对同学们一个巨大的挑战。题目很难,特别具有挑战性,在应对全新的未知的挑战时,他们统筹规划,进行合理分工,齐心协力解决问题。为了以最好的状态参加比赛,同学尽可能地改变了自己的作息进行适应甚至有的同学熬了个通宵,三天三夜总共只睡了六个小时初见时无头绪,到深思后的灵感妙动,再就是紧张的分秒必争,提交论文后,还揣着惴惴不安的期待。“台上一分钟,台下十年功。”七十四小时的比赛,无一时刻不是在展现着二年、三年的积累与磨练。

“把握生命里的每一分钟,全力以赴我们心中的梦,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,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。”喜悦来于辛酸,成功出自奋斗,或许是追梦人的共同感受。

协作是成功的基石

竞赛是合作型的,需要同舟共济携手并进,需要相互启发、相互争论,需要取长补短、求同存异,这是团队合作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的轮实战锻炼

 集体项目,在合作过程中自然会出现意见上的分歧,遇到意见上的不统一时,可以面红耳赤,但不会“老死不相往来”,静下心,采人长,重依据,互容,大家坦然地把自己的意见置于桌面,在讨论和沟通中,把各自的优点和创新融合在一起,才能得到一个真正完美的成果。或许正是因为有不同思想上的碰撞,同学们才能更好地进步,更快地成长,方案才能臻于至善。

兴趣是最大的动力

推动人们迈出第一步的,往往是兴趣,在谈到参加本次数学建模竞赛的动机时,同学们都表示是爱好,有位同学甚至一跨入大学的校门,便痴心于数学建模竞赛,希望可以通过参加这类比赛接触到更为广阔的领域,提升自己的阅历,开拓自己的视野,并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。 “学习兴趣是学生活动的重要动力”。兴趣是求知的内驱力,可以使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,并推动学生积极探索,敏锐观察,丰富想象,深刻思维,集中力量去获取知识,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。

老师是最好的主心骨

吃穿用住行,无处没有指导老师忙碌而执着的身形。学生多晚睡觉,他就多晚睡,甚至更晚。特别是在那竞赛的三天三夜,就算是午夜时分,萦绕学生耳旁依旧是他的千叮万嘱,比赛的各个场地,遍布的是他一步一步迈出的脚步,比赛场地的灯光,在映照的是他不知疲惫身影。陷入困境时,有他及时的指导,卷入焦虑时,有他贴心的安慰。在同学们的印象里,指导老师很多时候都是第一个来到教室,最后一个走,是同学们的主心骨、定心丸。

对于此次比赛的获奖,徐鹏老师激动的心情不亚于同学们,把所有的操劳与努力,化成一个字:“值”。

参赛者的心声

在采访的尾声,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向学校、老师、同伴、自己表达了真挚的感谢。感谢学校、老师,“老师在竞赛中给予了我们很大的支持和帮助,学校给我们这一个平台,有这个机会去参加比赛。”感谢了小组中的组长,“让我们在做下面的题目时会更加坚定些,不会动摇”,在团队探索的森林里,共担苦乐,向阳而生,三股强有力的力量汇聚,凝成一团火,点亮粲然未来。感谢自己,“感谢我们自己选择参加这次比赛,获得很多学习机会,得以更好地成长。”

春晖四方,桃李天下。学校汇聚优秀学子,恩师护帆远航,逐梦远方。

 

大学生记者团王炜婷刘筱 姚雅暄采写